
約旦裂穀沿線的瓦迪加蘭達爾河岸濕地全景,顯示棕櫚樹集中在活躍的泉水附近的瓦迪中心。署名:uux.cn/馬哈茂德·阿巴斯
(神秘的地球uux.cn)據對話(邁克爾·彼得拉利亞、馬哈茂德·阿巴斯和鍾平·賴):我們的物種,智人,多次移出非洲——在130,000年至70,000年前到達黎凡特和阿拉伯,在不同地點發現的人類化石和考古遺址就是例證。
然而,我們對這些遷徙的路徑知之甚少。在10月4日發表在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約旦裂穀南部現在不適宜居住和極度幹旱的地區在過去經常是鬱鬱蔥蔥和水源充足的。
我們的證據表明,這個山穀有一個河流和濕地區,為狩獵采集者提供了理想的通道,因為他們離開了非洲,深入到黎凡特和阿拉伯半島。
走出非洲
研究人員假設,從非洲遷徙出來的人類會使用東撒哈拉、尼羅河流域或西紅海邊緣的平台。
從那裏,這些小股狩獵采集者會進入西奈半島——連接非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大陸橋——跟隨遷徙的動物並獵取各種各樣的動物以維持生計。
對於這些狩獵采集者中的許多人來說,旅程的下一站應該是約旦裂穀的南部。這個山穀位於一個戰略地帶,北麵是死海,南麵是亞喀巴灣。
我們的實地工作集中在三個地點。前兩個是Wadi Gharandal和Gregra村附近的一個地區——都在山穀裏。第三個地點Wadi Hasa位於約旦高原地勢較高的地區。
“Wadi”是一個阿拉伯語單詞,描述的是一個臨時的河床,隻在大雨時含有水。

我們研究了三個地點,包括兩條幹河和一個叫格雷格拉的村莊附近的地區。署名:uux.cn/馬哈茂德·阿巴斯
當阿拉伯還是一片青翠的土地時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精確測定沉積物各部分的年代來重建該地區過去的環境背景。我們使用了一種叫做發光測年的技術來估計沉積物顆粒被陽光遮擋了多長時間,從而使我們能夠計算它們的年齡。
我們在5到12米厚的沉積剖麵中的發現顯示了生態係統隨時間的波動,包括幹燥和潮濕環境的循環。我們還發現了古代河流和濕地存在的證據。
發光測年顯示,沉積環境形成於125,000年至43,000年前,表明曾有多次濕潤間隔。
在Wadi Gharandal,我們的團隊發現了三件與濕地環境相關的石器。其中兩個是用Levallois方法製作的,這是一種已知尼安德特人和智人都使用過的典型製作技術。我們確定這些工具是84000年前的。
總的來說,我們在約旦裂穀的野外工作表明,這個山穀曾經是一條360公裏長的淡水走廊,幫助人類向北進入西亞,向南進入阿拉伯半島。
向北擴張的進一步證據來自以色列著名的斯克胡爾和卡夫澤洞穴遺址。這裏發現了智人和萊瓦盧瓦石器的化石。
往南,在沙特阿拉伯北部的野外工作也證明了該地區曾經有一個河流和湖泊網絡。這讓人類得以穿越充滿稀樹草原和草原的綠色尼夫德沙漠。
在Nefud的中心,Al Wusta的湖邊遺址發現了一個人類化石和85,000年前的Levallois石器。這些日期與在Wadi Gharandal發現的84,000年前的Levallois石器相吻合。

我們從西約旦的瓦迪哈薩地區采集了發光樣品,並測定了它們的年代。圖為馬哈茂德·阿巴斯、穆罕默德·阿爾庫達和賴元森。鳴謝:uux.cn/賴/汕頭大學
向西南亞的多次遷徙
我們在約旦裂穀的發現表明,在有利的條件下,有多次早期人類從非洲遷移到亞洲。這與60,000年前人類離開非洲的單一快速浪潮的理論相反。
我們的結果還表明,連同黎凡特和阿拉伯的證據,狩獵采集者在穿越西南亞時使用了內陸河流和濕地係統。這與一個流行的模型相矛盾,該模型認為他們主要使用沿海路線作為高速公路。
盡管古代DNA證據表明,智人在傳播到亞洲的過程中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多次雜交,但這些相遇的地麵證據普遍缺乏。我們的發現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個區域是這些相遇的場所。
然而,許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西南亞的大片土地還沒有被勘測或確定年代——也沒有發現多少我們祖先的化石來支持關於早期人類如何真正分散的爭論。
我們需要密切調查更多長期被忽視的地區,如約旦裂穀,以準確描繪人類走出非洲的旅程是如何展開的。
(责任编辑:呼和浩特市)